清明时节,生气旺盛,万物复苏,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时节。清明过后,海南将正式开启炎炎夏日的节奏,养生方面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?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专家建议:中医养生讲究顺应气候环境,使人体五脏的生理活动适应四时阴阳变化,保持人体的功能协调,避邪防病,保健延衰。
(一)起居调养:
清明节气可以晚睡早起,起床之后,不必急于梳洗,在庭院中,或者房间客厅信步漫行,舒缓形体,以使神志随着春气而舒畅怡然。需要注意的是,清明节气期间海南气温虽大幅回升,但早晨、半夜气温仍可能稍有凉意,加之人体肌表腠理开始变得疏松,对于外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。所以,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决定衣物的增减,若身感凉意时,还需穿上薄外套,注意防寒保暖,以助人体生发,抵御外邪侵袭。
疾病防治方面:
1.防腹泻
清明时期由于天气回暖,万物复苏,细菌、病毒滋生,所以出现腹泻的几率很高,因此饮食上需要注意卫生。踏青和祭祀期间应多喝水,要注意摄取充足的维生素B、C 和微量元素,可适当食用比如小白菜、油菜、胡萝卜等。另外还可多食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,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,比如蛋黄和豆类等。
2.防感冒
清明时节乍暖还寒,细菌、病毒容易滋生,如果这个时候出门不注意保暖,很容易引起感冒。清明时节外出游玩的时候,应带上备穿的衣服以及感冒药,遇到不适时,应该及时治疗,不要影响到节后的工作生活。
3.防心脑血管病
天气的多变再加上清明扫墓容易使人悲伤、心情不好、情绪低落,可能会导致和加重一些心脑血管患者的症状。因此,建议有心脑血管疾病、血压偏高的人更要注意不要过度劳累或伤心,要多提醒自己稳定情绪,扫墓时最好有亲人陪伴。
4.防情绪病
由于清明前后天气忽冷忽热、阴晴不定,因此精神疾病、皮肤过敏患者明显增多,同样也成为抑郁、焦虑等精神疾患的高发期。因此,一定要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。
5.防过敏:春季春暖花开,空气中的花粉增多,是过敏性疾病的多发期。清明踏春,体质较差、以前有过敏史的人一定要提前防备,远离过敏原;不要轻易接触野外的花草,还要防止昆虫叮咬和划伤。
(二)运动调养:
清明节又称为踏青节,此时阳气升发,万物生长,百花齐放,可以结合自身条件,选择合适的健身运动方式,到空气清新之处进行打球、跑步、练拳、做操等。老年人运动不可过激,活动时心率不宜超过105次/分,呼吸不宜超过24次/分,故可以选择太极拳、五禽戏、八段锦等具有保健养生功效的运动方式。
(三)饮食调养:
中医认为,体内肝气在清明之际达到最旺。常言道,过犹不及,如果肝气过旺,会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,妨碍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,还可造成情绪失调、气血运行不畅,从而引发各种疾病。因此,在饮食方面,宜减甘增辛,少吃发物。所谓“发物”,从中医角度上是指动风生痰、发毒助火助邪之品,如海鱼、海虾、海蟹、咸菜、竹笋、毛笋、羊肉、公鸡等,这些发物应少吃或忌吃。清明时节饮食宜温,多进食蔬菜水果,尤其是时令蔬菜,宜食物有粳米、芝麻、花生、赤小豆、糯米、鹌鹑、鹅肉、蚌肉、螺蛳、鸡蛋、韭菜、芫茜、莴笋、淮山、苹果、橘、马蹄、梨、桃、樱桃等。饮食须定时定量,不暴饮暴食。
文章源于:新浪自媒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