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管理师基础理论——中医四诊
四诊即望、闻、问、切四种诊察疾病的方法,人体是有机的整体,局部病变可以影响全身,全身的病变也可以反映在局部。
一、望诊
包括精神、气色、形态的望诊、舌的望诊及排出物的望诊。
(一)望精神包括精神意识活动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,以判断机体气血阴阳的盛衰和疾病的轻重。
1.病人神志不乱,两眼灵活,明亮有神,语言清楚,声音宏亮,为“有神”或“得神”,表示正气未伤,脏腑功能未衰,疾病轻浅,预后好,多属实证、热证、阳证。
2.病人精神萎靡,目光晦暗,反应迟钝,语言无力,声音低微,表示正气已伤,病势较重,多属虚证、寒证、阴证。见于重病及慢性病。
(二)望气色观察病人皮肤的颜色光泽,它是脏腑气血的外荣。 “十二经脉,三百六十五络,其气皆上注于面”,面部气血充盛,且皮肤薄嫩,色泽变化易于显露,故望气色主要指面部的色泽。通过面部色泽的变化,可以帮助了解气血的盛衰和疾病的发展变化。
1.正常人面色微黄,红润而有光泽。
2.面色红:为热证。如满面通红,多是实热;若两颧绯红,多为阴虚火旺之虚热。
3.面色白:为虚寒证或失血。若面色苍白而虚浮多气虚;面色苍白而枯槁多为血虚。
4.面色黄:多为脾虚而水湿不化,或皮肤缺少气血之充养。若面目鲜黄为阳黄,多属湿热;面目暗黄为阴黄,多属寒湿;面色淡黄、枯槁无泽为萎黄,多为脾胃虚弱,营血不足;面色黄胖多为气血虚而内有湿。
5.面色黑:多属寒证;虚证,常为久病、重病、阳气虚。阳虚则寒,水湿不化,气血凝滞,故多见于肾虚及血瘀证。
6.面色青:多为寒证、痛证和肝病。为气血不通,脉络阻滞所致。
(三)望形态外形与五脏相应,一般地说,五脏强壮,外形也强壮;五脏衰弱的外形也衰弱。
1.体形结实,肌肉充实,皮肤润泽,表示体格强壮,正气充盛;形体瘦弱,肌肉瘦削,皮肤枯燥,表示衰弱,正气不足。
2.形体肥胖,气短无力,多为脾虚有痰湿。
3.形体消瘦,多为阴虚有火。
4.手足屈伸困难或肿胀,多为风寒湿痹。
5.抽搐、痉挛、多是肝风。
二、闻诊(略)
三、问诊
问诊是进行有目的的询问病情的方法。
(一)一般问诊 :包括姓名、性别、年龄、婚姻、职业、籍贯、住址等。
(二)现病史 :起病到就诊时疾病的发生、发展、变化及治疗经过。
1.问起病 ;2.问现在症状
(1)问寒热:恶寒、发热常是某些疾病的主要表现,注意有无恶寒、发热、时间、发作特点和恶寒发热的关系及轻重。
①恶寒发热同时并见,多为表证或半表半里证。
恶寒重,发热轻,多为表寒证;
发热重,恶寒轻,多为表热证;
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,称寒热往来,多为半表半里证。
②发热不恶寒,多为里热证。
高热、口渴,尿赤,便秘,为里实热证;
久病潮热,五心烦热,骨蒸劳热,多为阴虚内热证。
③畏寒不发热,怕冷,手足发凉,体温低,为阳虚里寒证。
(2)问汗:注意有汗、无汗、出汗时间,发汗部位,出汗多少及特点。
①外感病发热恶寒而有汗者,为表虚证;发热恶寒而无汗者为表实证。高热大汗出而不恶寒者为里热盛。
②日间经常出汗,活动后更甚,汗后自觉发凉,气短乏力,称为自汗,多为气虚阳虚;入睡后出汗,醒来汗止,称盗汗,多属阴虚。
③出汗局限于头部,可见于热不得外泄,郁蒸于上的湿热证;半身出汗、多属气血运行不周。
④全身汗出,大汗淋漓不止并见身凉肢冷,属阳气欲绝的“亡阳证”。
(3)问饮食
注意询问是否口渴,饮水多少,食欲食量,喜冷喜热,以及口中异常味觉及气味等。
①口渴与饮水:
口渴多饮,且喜冷饮,属实热、
口不渴不喜饮,或喜热饮,多属虚寒证;
口渴不喜饮,多为湿热;
口干咽燥但饮水不多,多属阴虚内热。
②食欲与进食:
食欲减退,久病多为脾胃虚弱,新病多为伤食、食滞、或外感夹湿而致脾胃气滞;
食欲亢进,多食善饥,属胃火亢盛;
饥而不食,多属胃阴不足。
病中能食是胃气未伤预后较好;病中食量渐增,为胃气渐复,病虽重也有转机。
③口中异常味觉和气味:
口苦 多见于热证,特别常见于肝胆郁热;
口酸腐 多属胃肠积滞;
口淡无味 为脾虚湿盛;
口咸 多属肾虚;
口有臭味多属胃火炽盛。
(4)问大小便
①便秘:新病便秘,腹满胀痛,多属实证、热证;久病,大便难解,多属津亏血少或气阴两虚。
腹泻:便次多,粪便稀软不成形。多为脾胃虚寒。黎明即泻,多属脾肾阳虚;泄泻如水,为水湿下注;泄下如喷射状,肛门灼热,为湿热泻;大便脓血,里急后重,为痢疾,多属大肠湿热;大便色黑,为内有瘀血;便血鲜红,肛门肿痛,为血热;便色暗红,面黄乏力,为脾不统血。
②小便短赤:小便量少,色黄而热,多属热证;小便短少,不热,可见于津液耗伤。
小便清长;小便量多而色清,多属虚寒证,也可见于消渴证。
小便频数不禁或遗尿;多属气虚或肾气不固。
尿痛或尿频尿急:多属膀胱湿热,或伴尿血、砂石则为淋症。
(5)问疼痛及不适:
①部位:
头痛,以后头部、枕部为重,连及项背,为太阳经病;前额疼痛连及眉棱骨为阳明经病颞侧头痛、偏头痛,为少阳经病,巅顶痛牵引头角,为厥阴经病。
身痛、全身酸痛,发热恶寒,多属外感,久病身痛,多属气血不足。
胸痛,伴发热咳喘,咳痰多为肺热;久病胸痛反复发作,多为胸阳不振,夹有气血痰饮瘀阻。
胁痛,属少阳证,或为肝气郁结。
上腹(胃脘)疼痛,多为脾胃病或食滞。
腹痛 多为肠病、虫积、或大便秘结。
少腹疼痛,多为肝脉郁滞,或为疝气,肠痈,妇科疾病。
腰痛 多属肾虚。
关节疼痛 多为病邪阴于经脉。
②性质与程度:
游走疼痛,多为病邪阻于经脉。
沉重、酸困、肿胀、多为湿证、
冷痛、怕凉,痛剧,多为寒证;
热痛,怕热,红肿,多为热证;
疼痛胀满,持续不解,多为实证;
隐痛、绵绵痛,时痛时止,多为虚证;
窜痛、胀痛、时重时轻,多属气滞;
刺痛、剧痛、痛有定处,持续痛,多属血瘀。
③一般说,暴痛多实,久痛多虚。
疼痛拒按为实证;喜按为虚证。
喜温为寒证;喜凉为热证。
食后胀痛加重为实证;食后疼痛缓解为虚证。
(6)问耳目:
暴聋多为肝胆实火;久聋多为肾虚。
耳鸣伴头晕腰酸者为肾虚;耳鸣伴口苦胁痛为肝胆火旺。
视力模糊,夜盲,为肝虚;目赤肿痛为肝火。
(7)问睡眠情况:
难以入睡,睡而易醒以及多梦等,多属心阴不足,心阳不藏,或心肾不交;夜睡不安,心烦而易醒,口舌生疮,舌尖红赤为心火亢盛,梦中惊呼多为胆气虚或胃热。
睡意很浓,常不自主的入睡称为嗜唾,多为气虚、阳虚,或湿困于脾,清阳不升,重病患者的嗜唾多为危象;热性病患者的昏睡,多为热入心包。
(8)问妇女经带胎产:
月经推迟;经血色暗,有血块,伴痛经,多属血瘀或寒证;经量少,色淡,多为血虚;经量多而色淡,多为气虚。
月经先后无定期:多伴有痛经、或经前乳房发胀,属肝郁气滞。
月经不来潮:先分别是有孕还是闭经。闭经可有血枯,血瘀,血痨及肝气郁结。如行经突然停止,应询问有无受寒或郁怒太过。
白带:询问白带的量、色和气味等。白带量多,清稀,色白,少臭或有腥味多属虚寒;白带量多,粘稠,色黄,臭秽,多属湿热。
四、切诊(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