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袖添香伴读书
2023-05-17 09:29:43
万木叠翠的桐木关,崇山峻岭,松繁竹茂。古茶园的野生茶树,山高路远,云浮雾寒,因此,桐木茶山的春天会来得晚些。谷雨前,我从武夷山的三姑,驱车进桐木关。进山的路,是条百年古道,在对夹的青山间逶迤盘桓。
山路左侧的山涧里,碧水横流,飞花溅玉,向下汇入武夷山的九曲。远处数峰青黛,有白云缭绕。过了保护区的皮坑检查站,再往里才算是真正的桐木关。这里的海拔超过了一千米,水清山翠,宛若仙境。一路穿林渡水,峰回路转。
九十分钟后,到达人迹罕至的十里场。稍作休整,我和老温直奔桐木关的核心茶区,去探望生长在竹林里的百年野茶。桐木深处,乱山攒拥,流水铿然,疑非人世也。
行至大竹岚,徒步跨越山涧的小溪,踏着松针和竹叶自然厚厚铺成的蹊径,攀竹援树,艰难步行一公里许,来到了遁世离俗的南钉坑。
这些生生不息在竹林新笋间的野生茶树,枝桠间密布着苔藓蕨草,翠绿养眼。那丛丛不知岁月经年的老茶树,有同根相生的,有茶果堕地野生的,一簇簇的间隔或近或远,幽居岩壑,自成风景。
彼此间或相依,或翘望,枝枝叶叶总关情。野生的茶树,迥异于山外的园茶。细观每一丛茶树,簇簇各异,参差不齐。叶片细长如竹叶,叶茎较长。叶芽或翠绿、或金黄,或紫红、或淡紫,色各不一,叶皆有别。
新梢多为娇翠金黄,叶面凹凸有致,褶皱如老人的手面,诉说着山里的沧桑流年。叶张微微后卷,茶芽及叶张背面的绒毛稀少。这也是正山小种茶汤清透的主要原因。宋子安《东溪试茶录》记载:“茶于草木,为灵最矣。去亩步之间,别移其性。”
生态清绝的好茶,多为自然变异的群体茶种。正是这些资质各异的老茶树,共同构成了正山小种的丰富多彩。刘梦得《西山兰若试茶歌》云:“阳崖阴岭各殊气,未若竹下莓苔地。”霉苔地上的茶树,新梢凝翠,叶叶清风,又有竹林掩映,茶氨酸含量高,故清幽鲜美,品质最佳。茶树丛生于被覆竹叶、松针腐殖土的烂石之上,叶张柔软,叶脉清晰,叶背后卷,茶毫稀少。这些好茶的特征,与陆羽《茶经》对“上者生烂石、阳崖阴林、野者上,叶卷者上”的描述,是基本吻合的。
文章源自:《茶味初见》